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持续攀升,风电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如何将退役的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对于减少土地占用和环境污染,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至关重要。
近日,在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的“循环经济驱动风电产业迈向零废新时代”研讨会上,政府代表、行业专家、科研机构及企业人士围绕循环经济政策引领风电设备退役处理的新方向、风电设备退役处理的现状与挑战以及循环经济如何助力风电设备资源回收再利用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循环经济为退役处理提供新思路
“风电设备退役处理不仅是环保问题,更是关乎风电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执行秘书长李丹在接受中能传媒记者采访时指出,循环经济理念的引入为风电设备退役处理提供了思路,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与传统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相比,循环经济为风电退役设备的处理提供了新视角。传统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垃圾焚烧处理、高温堆肥、卫生填埋等。这些方法在处理风电退役设备这类新固体废弃物时,存在诸多局限性和不足。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风电退役设备的创新处理更加多样,涌现出材料再利用、新材料开发、部件再制造等新方式。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材料的高效循环利用,投入更少的资源,获得更大的产出。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能源的结合是很好的契合点。”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英国)北京代表处项目经理陈磊指出,将循环经济深度整合进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供应链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理念,更是大势所趋。
循环经济政策引领了风电设备退役处理的新方向。
202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发布,从生产、流通、消费、基础设施、绿色技术、法律法规政策等六个方面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出部署安排,为能源领域装备退役处理提供了政策保障。
202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循环利用体系建成后,市场空间前景巨大。
“风电设备退役处理面临退役设备数量庞大、处理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等挑战,但通过循环经济的路径,这些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表示,循环经济系列政策的出台,不仅明确了退役风电设备的处理标准和要求,还鼓励企业探索资源回收再利用的新技术和新模式。
在记者采访中,多位嘉宾对循环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表示肯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政策研究部主任马丽芳表示,循环经济政策的推广和应用将有力推动风电设备退役处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她建议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更加高效、环保的处理技术和模式。
同时,多位企业代表也表示将积极响应循环经济政策的号召,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力度,为风电设备退役处理贡献更多力量。
退役处理技术和模式仍待改进
当前,我国针对风电场开展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已进入探索阶段。虽然政策对退役风电设备的回收再利用已提上日程,但由于我国风电设备规模化退役即将到来,还面临回收技术不成熟、标准缺失以及环保和经济性压力等多重困难和挑战。
风电设备退役处理的主要办法包括梯次利用、机械回收、热解回收以及化学回收等。据了解,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市场上较受欢迎的是机械回收法,即将废弃叶片破碎粉碎后,得到不同尺寸的纤维,这些纤维在后端可以用作增强材料和添加剂等。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化学回收等方法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当前退役处理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处理技术和模式也相对滞后。”国能龙源环保有限公司新能源固废技术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何发泉向记者分享了风电设备退役处理的现状和挑战。他指出,退役设备评估标准不统一、处理技术不成熟、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也制约了风电设备退役处理的发展。
针对这些挑战,多位与会嘉宾提出解决方案。
北京计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朱燕嵩介绍了一种一站式系统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全流程闭环管理,有效降低处理成本,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龙津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鹏则展示了该公司在退役风电叶片资源化利用方面的成果,通过自主研发的物理法处理技术,成功将退役叶片转化为建筑模板、塑料托盘等循环产品,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回收和再利用。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引入国际前沿技术,提升我国风电设备退役处理水平;另一方面,依托庞大的风电市场规模和成熟的技术落地能力,中国也为全球风电设备退役处理的推广和应用探路。”陈磊告诉记者,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助于降低风电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推动风电价值链零废转型,帮助退役风电设备变废为宝。
为了推动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业内普遍认为需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并强化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同时,探索既经济又环保的循环利用先进技术和商业模式至关重要。循环经济政策为风电设备退役处理提供了新方向,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及市场机制建设,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此驱动下,风电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前景。(邱燕超)
责任编辑:沈馨蕊
来源:《中国电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