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梅 童泽
——看龙源电力如何塑造“新能源+”卓越品牌
当新能源不止于新能源,会是什么场景?
当新能源向前再走一步,会有什么风景?
龙源电力给出了一份自己的答案。该公司以改革为抓手、以产品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打造了一系列“新能源+”卓越品牌,推动新能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向着世界一流新能源企业典范挺进。
——于是在宁夏,绿色能源与生态治理相融合,光伏板上产生清洁能源,光伏板下铺设草方格、播撒草籽、种植灌木,“绿电”与“绿洲”携手向前,为探索沙漠生态保护提供了一个“新样本”。
——于是在福建,“国能共享号”巨大的叶轮缓缓转动,视线一路向下,一个正六边形的养殖区域赫然眼前,“海上发电、海下养鱼”照进现实,作为全球首例浮式风电与深水养殖相结合的项目,探索出一条“以渔养电、以电养鱼”的“新模式”。
该公司创新开展“新能源+”经济发展模式,以绿色能源为基础,同步辐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开发建设“风渔融合、渔光互补、茶光互补、盐光互补”等模式,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齐头并进,树立了“绿色清洁、高效持续、担当作为”的“新能源+”品牌形象。
“新能源+”,如何+?
时光倒回到2023年4月26日,全国首批首个“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国家能源集团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一期1吉瓦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探索出一条“新能源建设+沙戈荒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新路径。
在此之前,新能源建设往往“单打独斗”,应用场景比较单一,与农业、林业、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等行业的融合发展不甚成熟。
龙源电力率先迈出了改革的一步。该公司以建设“绿色能源+生态治理”为核心目标,开展多元治沙模式和治沙经济探索,尝试打造“新能源发电、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等多位一体循环发展的“沙戈荒”新模式。
走进“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最引人注目的则是用稻草、麦草、芦苇扎设而成的草方格。远远望去,一个个草方格像一排排士兵,守护着这片沙漠荒地。
这就是“沙戈荒”独特的人工扎制半隐蔽式草方格,目前已有8.6万亩。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草方格能有效避免流沙移动同时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为播种栽种各类固沙植物创造了有利的生存环境。”
记者观察到,“沙戈荒”光伏组件相较其他项目“个头偏高”,经工作人员解释后方明白,为了给治沙、植被种植等留有充足空间,“沙戈荒”项目将光伏组件中心点提升至距地面3米,“空间足了,后期发展农业示范项目的余地才大。”
光伏板之下,草方格稳稳的固沙;光伏板四周,伫立着三道立体防沙障及一道1.8米高的防护围栏,四道防护网犹如长城般将移动沙丘拦截在外,“双重物理防护”保障固沙植物的存活率,提升防沙治沙的效率。
物理治沙之外,“沙戈荒”还在积极探索生物治沙手段,应时应季播撒草籽、种植灌木,例如沙蒿、沙米、沙打旺等沙生植物草籽和沙柳、红柳等灌木。在一些草方格中,时不时看到绿色植物破土而出,肉眼可见生态逐渐变好,“绿电”和“绿洲”走出了一条协调共生之路。
如果说“沙戈荒”的关键字是“清洁能源+治沙”,那“国能共享号”项目的关键字则是“清洁能源+渔业”。
2024年6月28日,全球首座风渔融合浮式平台——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国能共享号”投产,该项目是国家能源集团2020年度十大重点科技项目、福建省2022年度科技重大专项,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协“十大产业技术难题”。项目位于福建莆田南日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一块三立柱半潜式平台出现在眼前,平台上安装一台4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平台中间取正六边形作为养殖区域,发展渔业养殖,实现了“水下养鱼、水上发电”,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
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国能共享号”4兆瓦风电机组满功率运行一天可发电9.6万千瓦时,能满足约4.2万人一天的生活用电需求;一个养殖周期的鱼品收入可达到数百万元,“可以说,新能源发展与传统海洋经济齐头并进。”
“发好电、养好鱼”,看似一句美好的愿景,背后是龙源电力改革的决心、攻坚克难的勇气、技术创新的积累。据悉,该公司先是探索形成了适合我国海域的漂浮式基础型式,稳定性好,可抵御15级台风;同时完成了10余项关键设计升级,解决了我国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的技术难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材料、氟膜材料等材料在漂浮式风电领域首次应用,促进了海洋养殖及海上风电行业设备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首创漂浮式风渔融合养殖智能化技术,只见一个白色机器人在水面下游来游去,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是国内最先进的三洗盘机器人,“能够实现自动清洗、而且清洗效率更高。”不仅如此,项目同时配备自动投喂系统、海洋环境监测和鱼体监测系统等,实现观测、投喂、清理、维修等所有项目的自动化、智能化,对推动我国深远海海上风电与渔业养殖深度融合、降本增效方面示范意义显著。
就这样,沿着改革的道路向前行,新能源的绿色效应叠加产业的经济效益,诞生了龙源电力“新能源+”卓越品牌——“沙戈荒”项目、“国能共享号”项目,为后续新能源+其他产业集群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手绿色发展,一手幸福民生
改革的效果如何?“新能源+”建设成绩怎样?回到项目现场,看看最真实的结果。
先是源源不断的绿电供应。“沙戈荒”新能源基地一期项目并网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18亿千瓦时,可满足150万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此外,走在“沙戈荒”新能源基地,肉眼可见的是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小小的沙生植物“冒出头”,分散在草方格之内,仿佛为一望无际的“黄色”沙地注入“绿色”的希望。
据统计,2023年一期项目区生长季末植被盖度达到了20%左右,预计2024年生长季末物种数量、植被盖度以及生物量将再一步提升。未来5年项目区生态修复目标是植被总盖度(灌木和草本)超过30%,灌木盖度超过10%,一期项目区与原生境相比,生态系统功能提升20%,二期项目区与原生境相比,生态系统功能提升15%。
更让人惊喜的是,伴随着沙生植物的扎根生长,带来了生物多样性的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一期项目区域内植物种类增加8种,昆虫等增加了2种。据现场工作人员反映,之前曾在光伏板下面见到过小型动物,“挺惊喜的,说明附近环境生态有了改善。”
在此基础上,龙源电力尝试将改革探索更进一步。在项目驻地北侧设立两处温室大棚,菠菜、萝卜、油菜、蘑菇等蔬菜作物长势喜人,“目前在原始沙地上掺和农家肥进行农作物培养,”工作人员解释,“等技术、时机成熟之后,考虑同步开展沙地种植,为发展‘光伏+农业’示范项目奠定基础。”
一手拉着绿色发展,一手牵着幸福民生。种种迹象表明,“新能源+防沙治沙”的成果正初步显现。光伏发电与防沙治沙,看似不相关的两个领域,在龙源电力的努力下,克服技术、人员、管理等难题,释放出“1+1>2”的融合效应,为后续“沙戈荒治理+新能源”提供理论支撑、技术指导和样板示范。
“沙戈荒”风景渐好,“国能共享号”同样喜迎丰收。六边形养殖场里的大黄鱼经过3~4个月的培育已经成熟,预计整个养殖周期收益可达数百万元,再加上该项目发电收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龙源电力相关负责人介绍,养殖收入可以补贴深远海风电建设成本,同时漂浮式风机将自身发的电通过电缆供给至投喂设备、洗网设备、监控设备、渔网绞车等养殖设施,不再需要额外配备电源。“一举两得,有利于海上风电降本增效。”
作为全球首座示范应用的漂浮式风渔融合工程项目,“国能共享号”做了一次有益的改革和尝试,开创“水下产出绿色产品,水上产出清洁能源”的新局面,推动“绿色能源”与“蓝色粮仓”同促进、共发展,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可行道路。
从北方沙漠到南海深水,从农业到渔业,种种现象说明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新能源+”的道路是行得通的,既为绿色中国贡献“清洁方案”,又为共同富裕提供“全新尝试”。
在改革中诞生卓越产品、在改革中树立新能源品牌、在改革中创造一流企业。透过“沙戈荒”和“国能共享号”项目,我们看到龙源电力一路创新、一路破局、一路成长,不断扩展“新能源+”的边界,统筹企业、地方融合发展,兼顾经济环境双重效益,创新能源多元化、综合化利用,向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新能源公司前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龙源力量。
责任编辑:于学华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