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完善电网防灾应急体系
关城 冯杰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副热带高压持续增强影响,极端天气多发频发。高温、寒潮等天气对电网影响越来越大,电网灾害越来越多呈现多灾种耦合作用的特点,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并且应急处置难度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完善电网企业防灾应急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公司防灾应急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
当前,国家对电力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灾害,中央多次强调要全力应对灾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扎实做好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各项工作,切实保障社会大局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能源局对电力行业防汛抗旱等工作提出要求,明确要扎实做好汛前准备、科学应对灾害险情,做好灾情研判、协调联动、应急值班等各项工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依赖度越来越高,通信、交通、医疗、安全等工作都与电力息息相关,全社会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电网企业进一步增强防范和化解大面积停电风险的能力,全面落实国家对电力保供相关要求。
目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防灾应急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公司结合电力行业特点和电网实际,坚持“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资源共享、保障有力”原则,积极开展极端天气条件下防灾应急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应急能力,目前已基本实现“应急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较为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立、应急保障体系运转有力”。近年来,公司防灾应急体系成功应对了多次严重雨雪冰冻、超强台风、地震地质灾害影响,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快速开展抢修,并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应急救援,有力保障了电网安全和电力供应。
进一步完善“全天候、现代化”防灾应急体系
要进一步提升电网应急水平提升,必须深入贯彻中央要求,坚持底线思维,推进两个转变(应急工作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转变、从“灾后抢修”向“灾前预防”转变)。针对雨雪冰冻、台风、地震、火灾等近年来频发的极端灾害对电网安全、民生供电影响,要着眼最严峻局面和最不利后果,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强化“应急预案、应急机制、处置救援、培训演练、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突出“专业化、数智化、实战化”,形成“常备多备、早防前防、快打满打”格局,全面提升灾害应对能力,打造完善反应迅速、处置有序、科学有效的“全天候、现代化”防灾应急体系。
强化应急预案体系。建立“极端小概率、不可预测性、巨大破坏性和事后可解释性”巨灾情景,将巨灾的应急准备和能力建设上升为公司战略。开展重特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细化预警响应、应急响应工作流程,明确极端灾害预警研判量化标准和应急响应启动标准,优化极端、巨灾情景下台风、暴雨、大面积停电等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预案,加强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应急处置卡编制工作,构建“结构完整、层次清晰、上下统一、内外衔接、覆盖全面”的应急预案体系。开发智慧应急预案系统,实现预案电子化和智能化。
强化应急工作机制。强化极端天气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利用卫星、自建监测点、公共气象数据等数据及覆冰、山火、台风等多灾种监(预)测预警中心,做好与国家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信息互通、人员互助,实现气象灾害多层次监测和预警快速权威发布。优化多部门协同处置流程,构建“统一指挥、协同处置、分头行动”的应急指挥体系,做好各区域各单位预案、信息、队伍、物资联动,提高企业内外部“双循环”联动效率。建立信息快报(直)报系统和越级报送渠道,实行24小时常态化应急值班。
强化处置救援能力。结合重点城市极端天气灾害处置、大面积停电应对和社会应急供电支援等工作需要,建设多支具有不同专业特长、能够承担极端灾害抢险救援任务的电力应急专业队伍。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健全省、地、县三级应急救援基干分队,打造电网抢险救援的“尖刀”。按照就近调配、快速行动、有序救援的原则建设区域应急救援基地(中心),加强先进装备研发和配置,面向超强台风、暴雨、大范围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有针对性配备发电、照明、通信、融冰、排水等装备,深化直升机、无人机、特种车辆等抢修装备应用,提升关键领域应急抢修效率,建立“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电力应急铁军。
强化培训演练体系。积极推进应急理论、应急管理、应急技能、装备操作等标准化培训宣教,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资源,采用“线上+线下”“理论+实战”“专业+科普”等方式,定期开展应急管理人员、专业救援处置人员、现场作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和应急文化宣贯。探索应急队伍技能认证制度,依托企业内外专业机构,大力培养电力应急管理和科技人才。围绕“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常态化开展无脚本、突击式实战演练。考虑极端天气影响范围广、情景复杂,定期开展跨区域协调联动演练。开发应急演练技术支撑系统,实现应急演练情景、演练脚本和演练评估自动生成功能,提升应急演练的效率,降低演练成本,达到“实情、实景、实战”的应急演练效果。
强化科技支撑能力。推进电网应急科技自主创新,全面梳理应急业务需求,明确先进技术研究结合点,依托企业内外应急研究机构,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扎实推进关键技术研究,强化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衔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作者单位:国网智研院)
责任编辑:余璇
来源:《国家电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