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丨跟着黄河,遇见绿色山东——齐鲁大地能源高质量发展见闻

  中国能源新闻网讯(记者 莫非)黄河,源起青海,在山东垦利与渤海相会,流经齐鲁9市,奔流不息。

  海岸线绵长、海域面积广阔等资源优势,为山东发展海洋经济、拓展发展新空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山东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不断激发技术创新活力,全面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近日,记者跟随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主办的中央媒体青年编辑记者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走进齐鲁大地,从一束光、一股风中捕捉能源转型的绿色推动力。

  风从海上来

  向着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发,车窗外的碧蓝大海中,一座座洁白的“大风车”逐着海风匀速旋转,为齐鲁大地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走进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只见山东金雷新能源重装有限公司车间里一片忙碌。大型数控机床轰鸣运转,工人忙着检测风力发电机零部件。

  “我们主要生产主轴、轮毂、底座、连体轴承座等5-30兆瓦高端风电核心部件。”山东金雷新能源重装有限公司综合部负责人刘凤伟介绍说,其客户主要为西门子、美国GE、金风科技、维斯塔斯、远景能源、上海电气、中国海装等全球顶尖的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主导产品风电主轴全球市场占有率达35%以上,位列全球第一。

  在车间一隅,一个硕大的风机轮毂格外引人注目。

  “那是18兆瓦风机的轮毂”,刘凤伟介绍说,“它的风轮直径达260米,组装起来有50层楼那么高。”

  近年来,随着智能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金雷以大型化先进设备实现高效率高精度制造,运用数控加工、机器人喷涂、ERP管控、西门子操作系统等数字化生产工艺和精细化管理措施,大大提高了工艺精度和产品质量,全面提升了海上风电核心部件研发生产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在广利港区通用码头上,几个偌大的红色门机和履带吊高耸矗立,与不远处堆场上一排排巨型白色风电机组叶片、塔筒等交相辉映。

  东营市广利临港产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生伟告诉记者,随着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的全面起势,为满足风电大型装备出海组装需求,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区属国有投资平台—东营广利港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实施了广利港区通用码头二期工程建设。

  “项目计划总投资7亿元,建成后年设计吞吐量为65万吨,风电机组150套,配备大件专用起重机,为海上风电装备装船下水服务,满足渤中海上风电基地建设需要。”李生伟说。

  光自海中生

  从空中俯瞰,一个由蓝色光伏板铺就的“箭头”镶嵌在大海之中,不一样的蓝,交织出别样的景观。

  这是国家能源集团国华HG14海上光伏100万千瓦项目,是2024年度山东省重大项目和储能示范项目,也是国内首个开始实施的兆瓦级海上光伏项目。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各国纷纷寻求低碳、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积极布局清洁能源,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区域的国华HG14项目应运而生,利用海域空间资源,开发海上光伏发电,是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

  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光伏产业“由陆入海”的战略转型迈出了坚实步伐,对于推动区域能源结构优化、集约节约利用浅海滩涂资源以及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项目计划于2024年12月全部建设完成并网发电。”该项目经理张泽成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预期年发电量17.8亿千瓦时,能节约标煤59.4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4.1万吨。”

  张泽成介绍,该项目在海域内进行建设,充分考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施工措施——“渔光一体”开发方式,在已确权养殖用海范围上方建设光伏发电单元,既保障了渔业养殖功能,又实现了清洁能源的发电利用。同时,项目还强化了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评估,通过持续抽检和预警,确保项目运行不对海洋生态稳定、平衡产生扰动和影响。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利临港招商部长姜志伟告诉记者,近年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持续发挥资源禀赋优势,顺应国家发展趋势,推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

  “经开区利用均匀稳定的风力条件建设1处风力发电项目,依托大时长、强光照的太阳能资源优势建设了5处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同时配建光伏电站配套储能电站2处。”

  姜志伟说,随着海上风电产业园项目建成投产,大功率风机、高强度主轴、齿轮箱、减速器、叶片、线缆等重要装备均已实现自产和外销,为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奠定了坚实有力的产业基础。

  氢在港中聚

  走进山东港口青岛港,海天一色之间,随处可见大船频靠、车流不息、奋进忙碌的生动图景。

  这是世界第五大港口,也是中国第二大外贸港口。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青岛港始终贯彻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港口枢纽作用,以自身绿色发展助力上下游产业链低碳转型。

  2024年8月,山东港口青岛港岸电接电量完成118万千瓦时,同比提升262%,月度接电量首次突破100万千瓦时大关。

  一直以来,青岛港在岸电推广应用方面积极探索多种方式,让集装箱船舶高压岸电用上“黑科技”就是其中之一。

  码头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自主研发高压岸电自行机器人,推进岸电设备热备状态不停机连续供电。

  “8月7日,我们圆满完成‘中远海运阿根廷’轮、‘中谷珠海’轮、‘勇春’轮三艘集装箱船舶岸电接电任务,接电量80834千瓦时,创昼夜高压岸电接电量最高纪录。8月份,自动化码头岸电接电量47万千瓦时,占全港岸电接电总量40%,创历史最高。”上述负责人说。

  一直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强省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发展。2021年,山东省组织召开“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专题工作会议,对“氢进万家”工程进行部署,着力为全国氢能发展提供产业样板、探索发展路径。

  扩大氢能应用、加快能源替代是大势所趋,建设氢能港口、打造绿色港航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组建五年来,山东港口积极践行绿色低碳使命,推动港口能源变革,创新打造了全国首个港口低碳清洁能源供给体系等4项“氢能港口”成果,为全球港航业绿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在具体举措上,山东港口依托青岛港构建港口氢气供应体系、高效加氢体系、用氢安全管控体系“三大体系”,打造港口氢能全产业链一体化应用示范、多场景应用示范、多元化应用示范“三个示范”,建设氢能产学研创新发展平台、氢能贸易枢纽平台、氢能港口公共服务平台“三大平台”。

  走进山东,读懂山东。我们看到,山东正坚定不移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能源实现由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式发展。未来的山东,能源结构将更“绿”、供应韧性更“强”、产业体系更“新”,“风、光、火、核、储、氢”等多能互补的能源格局正在逐步构建形成。

责任编辑:王萍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